台灣林保署森林療癒與森林療癒師培訓課程一日紀實
- Juna Chang
- 8月19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2018年,取得美國自然與森林療癒嚮導協會的認證後,離開了科技業,搬回台北,在台灣森林保健學會開始了第一份森林療癒相關的工作,當時在學會協助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原林務局)在選定的八個國家森林遊樂區辦理台灣style的森林療癒體驗示範活動,同時也參與了專屬於台灣人的森林療癒師培訓制度設計。
2020年,因為個人的規劃和種種因素,離開了位於台大校園的辦公室,回到了南部,但在這之間,仍持續用不同的角色,和學會互動著,其中一個便是 - 林保署森療師培訓制度的講課人員,過去這幾年,和不少學員分享了在美國的所學,直到今年,才開始認真記錄。

🌲 屏東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
有別於台灣森療發展的多元與多變,美國ANFT的訓練更著重在個人在自然中的自主學習,受訓的過程中,訓練員會盡可能地協助學員,與自然建立起專屬的關係,並透過關係的展開,來更加認識自然與自己的關聯,並從中提升覺察能力,更進一步獲得療癒與自癒力。
上週六在綠意盎然的林後四林,和林保署森林療癒師培訓課程的學員們迎來了一場充滿深度的學習之旅。

ANFT 關係式森林療癒體驗
上午,以 ANFT 關係式森林療癒的架構,引導大家經歷「覺察力五部曲」──從啟動感官、動靜之間、到獨處與自然邀約,短短的三小時,我們透過溫柔的引導,帶著參與者放慢腳步,從喧囂的日常抽離,與自己、他人和自然重新連結,最後在當地原民準備的風味餐點裡,與在地文化建立更深刻的連結,完成一場從腦到身體到心的小旅行。
在引導下,學員們以「覺察力五部曲」緩步展開:
啟動感官 – 當下的喜悅
動靜之間 – 什麼東西在動
獨處 – 從身體到心
自然邀約 – 自然創作
我們是一 – 茶分享 × 原民餐點
透過溫柔的引導,參與者放慢腳步,從喧囂的日常抽離,漸漸與自己、他人和自然重新連結。
🌲「五感被放大,能察覺到自然中的細微變化。」
🕊️「當被邀請去聆聽遠方的聲音時,思緒好像漂浮到高空,感覺自己聽見了不同高度的聲音,這太奇妙了!」
🍂 「當撿拾起身邊的自然素材時,不再走馬看花,而是以更細緻的眼光貼近土地。」
💗「平常獨處的機會很多,但在那個過程中,要真正達到放鬆的狀態很難,今天經過這半小時的引導,終於能靜下來。」
✨「這是必須親身經歷才能感受到的療癒。」

森林療癒引導技巧
下午,我們聚焦在引導技巧──學習「邀請而非說教,陪伴而非主導」。透過「從身體到心、戶外實作、戶外演練」的三個層次,讓學員們將上午的體驗轉化成實際帶領。透過「引導力三部曲」:學員們從模擬體驗到實際帶領,親身感受到引導的挑戰與細膩。
👣「上午還有些浮躁,下午演練後就能進入帶領者角色。」
🍃「雖然緊張,但實作很實用,老師的引導有條理又專業。」
✨「老師專業且有條理,用問題引導我們發現自己。」
💗「每一次演練,都像是在和自己再次對話。」
🌳「希望能有更多時間演練,學習效果會更完整。」
🌱 一日收穫
森林療癒並不是立竿見影、立刻見效的魔法,而是一種陪伴自己、陪伴他人的方式。從「被療癒」到「學習引導」,這一天的旅程不只是技巧的累積,更是一種生命節奏的轉換。學員們透過一次次的練習與覺察,每一次感官體驗、每一次帶領練習,更靠近自然,也更靠近自己,帶著更敏銳的感官、更柔軟的心,以及陪伴他人的新視角,繼續走在成為森林療癒師的路上。
森林療癒,是一場與自然的相遇,也是一場與自己的相遇。

正如一位學員所說:「森林療癒不是立竿見影的奇蹟,而是一點點的獨處與思考,慢慢潛移默化帶來改變。」
留言